政策催化不断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深海科技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2025年,“深海科技”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外,近期多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部署深海科技。不少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并做好了深海技术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2025年,“深海科技”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外,近期多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部署深海科技。不少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并做好了深海技术储备及相关规划。业内专家认为,深海科技为多个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相关产业规模有望突破数万亿元。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断释放,深海科技具备长期的产业支撑和战略价值。但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也要谨防概念炒作。

深海科技政策利好接连释放

今年以来,“深海科技”正在成为新的热门关键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中邮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5年“深海科技”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深海开发的重视,未来围绕深海科技或有更多支持政策。

近段时间,已有多地出台深海科技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例如,4月29日,《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加强深海开发产业布局发展,发挥深海重大平台支撑作用,推动深海资源勘探、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要素集聚和产业应用示范,发展深海油气、深海矿产等深海资源开发与空间利用产业。

4月1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深海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重大功能平台建设。谋划涉海大科学装置,推动南山港成为全国重要深海科考基地。建设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率先推动深海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完善涉海数据共享机制,编制“智慧海洋一张图”。

此外,包括高校等研究机构也在加大对深海的科研力度。4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极地与深海战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依托和平与发展学院设立,汇集优势学科力量,聚焦极地与深海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发展、全球治理等领域,致力于为国家极地与深海战略和全球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深海科技具备资源、军事、科技、经济等多维度战略价值。”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中国银河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深海科技作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有望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引擎。

上市公司加快布局万亿级市场

“深海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与可能性的‘聚宝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带动深海科技和产业向纵深发展,对提升国家海洋开发与探测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深海开发与治理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大纵深和大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和平与发展学院助理教授张博骁表示。

多家机构分析,国家发展深海科技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深海科技也具备长期的产业支撑和战略价值。例如,华泰证券在研报中称,深海科技指针对水深200米及以深的海域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所需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体系和装备系统的总称。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根据麦哲洞察预测,2025年我国深海科技相关产业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东吴证券分析,深海科技的产业链覆盖基础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以三深(深潜、深网、深钻)体系为核心。从上下游看,深海科技覆盖基础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下游应用三大产业链环节。深海相关赛道包括深海资源开发、深海装备制造与深海攻防三大板块。

面对万亿级的市场,各方已蜂拥而至,抢占蛋糕。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深海科技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逐年增加,2025年我国已注册超万家深海科技相关企业。我国现存17万家深海科技相关企业,其中成立于3年内的企业合计占比57.9%。行业上,超三成深海科技相关企业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同时,有不少上市公司披露称,公司正在积极布局,进行深海技术储备及相关规划,涉及深海资源开发、深海智能装备、深海信息化等方向。

从事射频同轴电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上市企业神宇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主要生产高端射频同轴电缆,用于无线信号的传输与接收,产品可用于深海相关领域。

海南高速表示,公司三亚湾休闲海洋牧场项目已完成人工鱼礁(一期)建设及投放工作,并开展深海养殖业务。未来将积极探索渔旅结合新模式,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石化机械表示,公司依托“四超”核心技术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装备工具,从陆地向海洋、从水面向深水延伸,构建起覆盖海洋钻井、采油、集输及水下生产系统的立体化产品体系,形成海洋固井压裂装备、水下井口头等15大系列产品集群。

时代电气表示,后续公司将从三个方面推动深海机器人业务发展:一是抓住市场机遇;二是坚持技术创新引领,通过三地协同,加快在深海装备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研发布局和新产品的推出,为海底油气、海底风电铺缆、海底采矿等特殊场景提供更可靠、更智能的产品;三是提升海工装备板块的制造和交付能力、规划和布局建设制造能力和产品实验能力,支撑产品创新和订单交付。

深海探测技术和装备协同作业仍需进步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从二级市场角度看,2023年商业航天和2024年低空经济行情演绎路径对深海科技板块具有借鉴意义;从产业角度看,国家顶层重大项目是深海科技产业发展早期需求和投资的主要来源,建议关注参与国家级项目、拥有卡位壁垒的核心供应商,如水听器、潜航器等,此外已具备商业化场景落地能力的公司有望在深海科技向深海经济转变之时率先受益,建议关注深远海风、海洋施工等方向。

东吴证券表示,根据深海科技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建议关注海洋通用设备、资源开采与装备制造三大板块。海洋通用设备作为深海开发的刚性需求,短中期有确定性业绩兑现;资源开采方面,具有核心资源诉求与战略刚需,EPS快速落地;深海装备制造方面,长期深海开发、深海基建与攻防装备需求,受益长期估值提升。

在业内专家看来,在深海科技领域,技术成熟度仍不够,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

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第七〇四研究所李彬研究员表示,深海资源开发、生物勘探、环境保护等方面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平台设计和核心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高。深海科技想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存在开采成本和利润的性价比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深海装备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设备间信息互通,系统化、长航时协同作业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们研究发现,海洋相关产业创新以上游环节与核心产业占据主导,在制造业大省、创新型城市、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密集区域呈现集聚效应,产业创新水平与产业规模不相称。”张博骁表示。

张博骁认为,应加快建立包括深海在内的海洋产业的创新领域投入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促进创新链融通和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与海洋产业规模相匹配的创新格局。

天风国际则指出,二级市场上,投资者要警惕相关概念炒作。“整体来说,现在深海科技的定义尚未明确。要把握好节奏,尽量不要在情绪大热时追高。这种靠情绪炒上来的,一旦退潮,跌起来也非常快。”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