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这周北京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最高温38度,体感40度。
走在路上是最煎熬的,柏油马路在暴晒下蒸腾起扭曲的热浪,手机在裤兜里微微发烫,连树荫下的共享单车都烫得不敢上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精神上的“紧急降温”。
为此,潮生TIDE特别调配了一份独属于夏日的“清凉书单”,从10个感官维度出发,精选26本能够带来一丝凉风的好书。它们有的能带来视觉上的静谧,让人在画作中感受寂寥的都市风景;有的能从指尖闻到凉爽的香气,在植物图鉴中猛吸植物的气味;还有的能在页面纹理间触摸凸起的雨滴,仿佛置身于夏夜的微雨......
翻开这些书,让文字的微风拂过大脑,带走夏日的燥热。当物理世界被热浪裹挟时,唯有文字能在脑内开辟出清凉的平行时空。
底部还有书籍盲盒赠送哦。
01 《Edward Hopper: AZ》
#他的画里有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
作者:乌尔夫·库斯特(瑞士)
爱德华·霍普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他喜欢用高饱和的色彩去描绘孤独、静谧的现代都市生活。
作者乌尔夫·库斯特以英文字母为线索,通过26个关键词——从“A:American Landscape(美国风景)”到“Z:Zeitgeist(时代精神)”,探讨了霍普的艺术生涯和作品。这种新颖的叙事结构既保留了学术深度,又赋予了读者游戏般的阅读体验。其中还穿插了200多张高清画作和档案照片,从视觉上为眼睛带来一丝凉爽与愉悦。
02 《The Photographer in the Garden》
#逛逛全世界的花园
作者:杰米·M·艾伦/莎拉·安妮·麦克尼尔(美)
夏日的花园总有着满溢的绿意与生机。
从凡尔赛宫的几何美学到家庭菜园的日常诗意,从艺术家构建的幻想花园到泛黄相册里的家庭园艺记忆,这本书以影像为脉络,系统梳理了花园在摄影艺术中的演变历程。书中集合了摄影史上各个时期的杰出创作者,包括纪实摄影先驱尤金·阿杰特(Eugène Atget)、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以及当代艺术家荒木经惟。
树荫下斑驳的光影为燥热的午后撑起一顶天然的凉棚,在镜头里化作视觉的清凉剂,让读者仿佛能嗅到薄荷与迷迭香的沁人芬芳。
03 《野草蜂蜜》
#将地中海丰富而撩人的性感诉诸笔端
作者:佩兴丝·格雷(英)
这是一本融合了烹饪、文化与生活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美食版《瓦尔登湖》”。
格雷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她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地)的游历生活,描绘了当地农民、渔民的生存智慧,展现了如何从贫瘠的土地和汹涌的大海中获取美味——正如英文书名所写“Honey from a Weed(从野草中采蜜)”。
书中不仅包含近200份传统食谱,更探讨了季节性饮食、慢食理念与可持续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通过采集野菜、制作面包、腌制鱼获等日常实践,格雷构建了一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美学,让读者在阅读文字之余,重拾炎炎夏日里的好胃口。
04 《L’Herbier Odoriférant》
#可以“闻”的芳香植物书
出版:Officine Universelle Buly
这是一本由法国传奇香氛品牌Buly推出的典藏级香氛植物图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嗅觉盛宴。
书中暗藏玄机——读者只需轻轻摩挲那些精植物插图,就能在指尖唤醒12种真实的植物香气!从清新醒脑的薄荷到辛辣馥郁的罗勒,从酸甜活泼的红醋栗到温暖独特的香菜,每一缕芬芳都精准还原了植物在自然界的原始气息。这些精心挑选的香材,也正是品牌 法国花园(Les Jardins Français) 香水系列的灵感源泉。
这本突破传统的互动图鉴,让人仿佛步入了18世纪巴黎皇家植物园的温室。翻页间,书香与花香完美融合。
05 《Walking as Research Practice》
#一本边走边读的书
作者:爱丽丝·特温洛(英)/塔尼娅·A·卡多佐(葡)
一本专门为“行走”而作的书是什么样的?
设计上,《Walking as Research Practice》仅由一条缝线装订而成,相当于把一摞A4纸从中对折,由于纸张厚度导致越靠近中间的对折页越会露在封皮之外,从而形成更容易翻页的阶梯状结构;另外作者将书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了右侧,非常适合将左侧翻折,进行单手抓握阅读,完美呼应“行走中阅读”的使用场景。
内容上,这本书则汇集了来自艺术、设计、地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的观点,深入分析了行走如何帮助人感知空间、理解文化、探索身份以及与环境互动。当读者单手握书穿行于城市街道时,书中的理论也正在与脚下的现实产生着奇妙的共振。
06 《青草图书馆》
#一部关于“草”的史诗
作者:阿兰·科尔班(法)
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夏天最动人的绿意往往来自那些被脚步忽略的路边小草。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所著的《青草图书馆》就是一部关于“草”的情感史诗。通过梳理西方文学史中众多文坛巨匠对青草的描述,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绿意和情感的世界——中世纪农民用脚掌丈量牧草的柔软,启蒙时期的贵妇在草坪上演绎爱情游戏,现代都市人则在修剪整齐的绿地寻找片刻喘息,特别令人动容的是“死亡之草”章节,那些被泪水浇灌的绿芽,既是对逝者的温柔覆盖,又是生命最倔强的宣言。
人类文明最细腻的情感密码,可能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青草脉络中。
07 《夏日走过山间》
#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
作者:约翰·缪尔(美)
接下来,让我们和环保主义运动领袖缪尔一起徒步穿越夏季的内华达山脉。
缪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山的壮丽景色、冰川的神秘力量、动植物的奇妙生态,以及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热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在山间行走的3个月,还使他认识到了自然放牧对山地草原无法逆转的破坏。他最终于1906年,以一己之力推动了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蝴蝶森林,每一棵在风中摇曳的红杉树,都是缪尔笔下那个永恒夏日的延续。
08 《月亮冰激凌》
#有着梦幻故事情节的童书
作者:白希那(韩)
“一个夏天的晚上,天气非常非常的炎热。每家每户关上门窗,打开风扇和空调。谁能想到,滴答滴答……窗外大大的月亮融化了。”
在这本充满创意与温情的儿童绘本中,楼长奶奶用接住的月光制成神奇冰激凌,不仅为居民们消暑,更收留了无家可归的玉兔。作者通过剪纸、黏土与摄影拼贴的混搭创作,让发光的月亮冰激凌在黑色卡纸上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魔法。当读者触摸着书中烫银工艺呈现的“月亮”时,仿佛也能感受到夏夜月光的那抹清凉。
09 《风是什么颜色》
#让盲童“看见”风
作者:安·艾珀(比)
这本书始于一个眼睛看不到的孩子提出的问题:“风,是什么颜色?”
书中的主人公小巨人因此开启了一场感知世界的奇妙旅程。他询问蜜蜂、大树和树根“风的颜色”,得到的答案却如拼图般交织——风是“太阳的颜色”,是“苹果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也是“树汁和红石榴的颜色”。小巨人在旅途中逐渐明白,风并非单一的颜色,而是大自然中所有色彩与声音的融合。
安·艾珀运用拓印、拼贴与水墨晕染,让每一页都拥有触觉可感的纹理。抚摸着书中一颗颗凸起的雨滴,会突然理解:原来风真正的颜色,是手指掠过世界时,所有细腻而温柔的反馈。
10 《在西瓜糖里》
#一个由西瓜糖构成的乌托邦
作者:理查德·布劳提根(美)
夏天从不缺各种奇趣的幻想,就像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一样令人愉悦而不知疲倦。
理查德就在《在西瓜糖里》这本书中以一种近乎童话的方式,创造了一个由西瓜糖构筑的国度——房屋、工具甚至时间都由这种甜蜜物质塑造,居民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又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那些游走在故事里的奇幻意象——会说话的老虎、蔬菜雕塑、遗忘工厂......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乌托邦。
而理查德想告诉读者的是:所有乌托邦都像夏天的冰淇淋,美好得让人忘记它正在融化。
11 《想象海》
#21场奇幻的梦
作者:朱岳
有些书读起来,会让人担心作者的精神状态。
《想象海》就是这样一本,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与现实边缘的作品,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打开后,眼前却尽是荒诞不经却又令人着迷的景象。他笔下的星球,有的被无尽的海洋覆盖,有的则是荒芜的沙漠,每个星球都有着独特的、与我们所熟知的逻辑背道而驰的生物和规则。
有人将这本书归类为“科幻小说”,但它却更像一场“思想冒险”。这种对逻辑的挑战和对荒诞的执着,会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12 《番石榴飘香》
#马尔克斯让人目瞪口呆的自我爆料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P.A. 门多萨(哥伦比亚)
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其挚友、哥伦比亚作家P.A. 门多萨共同创作的文学对话录,被读者誉为“打开马尔克斯世界的钥匙”。
书中全面展现了两位作家就家庭、生平、文学创作、社会活动、政治观、妇女观、声誉观、兴趣爱好怪僻等领域展开的对话,内容生动幽默、趣味横生。除了10篇对话,书中还收录了4篇门多萨介绍谈话背景的散文,让两人的形象更加立体。
马尔克斯的许多标志性言论也出自此书,例如他对写作的看法:“一个作家能起到的真正的、重要的影响是能够深入人心,改变读者对世界和生活的某些观念。”
13 《Ocean》
#纸上深海
出版:DK Publishing
从浪尖跳跃的海鸟飞鱼,到海沟沉寂的远古地热,蔚蓝之下,究竟还藏着多少秘密?
这本由DK Publishing出版的权威海洋百科全书,详细介绍了海洋的形成、洋流的运动、海浪的形成机制,以及海洋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另外还探讨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从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到神秘的深海“怪物”,每一种生物都被赋予了生动的描述和精插图。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包括海洋资源的利用、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海洋探索的最新进展。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拥抱大海。
14 《海边小屋》
#理想中的独居生活
作者:梅·萨藤(美)
如果要你选择一个地方独自生活,你会选择哪里?
作家梅·萨藤选择在缅因州的海边小屋中度过自己的孤独岁月。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边小屋的四季变化:春天的复苏、夏日的繁盛、秋天的萧瑟和冬日的寂静。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她与自然为伴,观察潮起潮落、鸟儿迁徙、树木生长,而这些细节也成为她内心世界的映照。
她记录下孤独中的自我对话,既有对创作的执着追求,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并且将孤独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15 《Drawn-The Infinite Sea》
#人与海的连接
出版:volumepress
千百年来,人类始终被海洋深深吸引。从希腊神话到海明威,从透纳到葛饰北斋,这片蔚蓝始终是艺术家、诗人和思想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杂志一共分为三大篇章:“栖居”、“创造”、“哲思”。“栖居”收录那些由海洋启发的生活仪式与日常实践,比如潮汐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体律动?临海而居孕育着怎样的生活美学?“创造”汇集了被海洋激发的艺术创作,从视觉、文学到音乐,探索浪花如何化作创意的催化剂。“哲思”则收录从海洋孕育的思想火花,当永恒的涌动遇见人类的意识,会碰撞出怎样的精神图景?
通过这三个维度,全方位呈现海洋如何以变幻莫测的力量,持续重塑人类文明的认知边界与存在方式。
16 《去您的巴西》
#幽默的巴西旅居随笔
作者:胡续冬
看书名还以为作者是北京人,但其实胡续冬是一位生于重庆,后移居湖北的诗人和学者。
这本随笔集记录了他在2003—2005年旅居巴西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内容涵盖巴西的自然风光、节日风俗、美食特产、社会现象、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胡续冬的文字风格幽默风趣,而且他不仅展示了巴西的美丽与魅力,同时也直面了这个国家的贫困、不平等和文化冲突,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氛围中了解异国他乡的独特魅力和复杂现实,感受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巴西。
17 《一个女人,在北极》
#“极北之地”的探索指南
作者:克里斯蒂安·里特(奥)
夏季的北极正处于极昼时期,全天24小时充满阳光,没有黑夜。
1934年,奥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安·里特跟随丈夫赫尔曼和探险家卡尔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开启了一年的极地生活。在这里,她经历了极夜、极昼的漫长黑暗和无尽光明,以及与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她学会了在零下40度的冰原上搭建庇护所,甚至亲手射杀、解剖和烹饪动物。
当所有人都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在北极待这么久时,她做到了,在这片荒凉的极地,克里斯蒂安发现了最丰盛的自己。
18 《戎夷之衣》
#可以1小时读完的话剧剧本
作者:李静
页数:114
蝉鸣聒噪的盛夏午后,很适合捧读一本“轻薄”的剧本,在不过百页的厚度中,感受最浓烈的悲欢。
《戎夷之衣》就是一部由剧作家李静创作的话剧剧本,改编自《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中“戎夷解衣”的故事——齐国墨家义士戎夷与弟子石辛前往鲁国援助,途中遭遇大风暴雪,戎夷将自己的棉衣脱给弟子,自己却冻死在雪夜中。剧本以这一事件为起点,跨越36年,探讨了石辛在戎夷死后的人生轨迹,以及这一善举在他心中种下的善恶交织的种子。
李静还在创作中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网络流行语,让这部古装剧在表达上离当代观众更近。
19 《事件》
#“金狮奖”影片《正发生》原著
作者:安妮·埃尔诺(法)
页数:113
这是一本虽然薄,但读来却不免沉重的自传体小说。
埃尔诺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她在1963年经历的一次秘密堕胎。当时,法国堕胎尚未合法化,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自主权极其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埃尔诺不仅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在怀孕、堕胎过程中的恐惧、痛苦和孤独,更深入探讨了这一事件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社会意义。书中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直白而有力,比如“在奥吉诺避孕法与贩卖机里1法郎的避孕套之间,便是我的人生。”还有“在爱与愉悦中,我自认为自己的身体与男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20 《冷到下雪》
#隐忍、含蓄、疏离的东亚母女
作者:欧健梅(澳)
页数:82
这是一本以82页的极简篇幅,剖开东亚母女关系的冷冽之作。
澳大利亚华裔作家欧健梅讲述了一对母女在日本东京的旅行故事。母亲在香港长大,女儿则在澳大利亚出生,两人在旅行中漫步河道、躲避台风、参观画廊、欣赏现代艺术,同时也聊着天气、星座、家庭和记忆。她们之间的关系彬彬有礼却并不亲密,既有失望又带着希望。
文化背景的差异、代际之间的隔阂,以及对彼此期望的误解——书中虽然没有出现激烈的冲突,却在平静的叙述中展现了东亚家庭中常见的含蓄与疏离。
21 《你的夏天还好吗?》
#8个残忍却发光的故事
作者:金爱烂(韩)
残忍、现实的当代故事总能让人从心底生出寒意。
《你的夏天还好吗?》聚焦于深陷绝境的都市年轻人,书中人物在工作、亲情、爱情和友情上的多重苦闷常令读者感到背脊发凉。金爱烂却将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一一展现,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自身或身边人的影子。
从失业的青年到被家庭抛弃的少女,从在爱情中迷失方向的女性到在职场上备受欺凌的职员,东亚年轻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构成了一段关于成长、痛苦与希望的复杂人生。
22 《雨》
#这小说像恐怖电影
作者:黄锦树(马来西亚)
黄锦树的《雨》是一部浸润着热带雨林湿气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集,读来更像是一部恐怖电影。
书中的故事多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为背景,展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困境、文化冲突以及无法自洽的身份认同。黄锦树热衷于将书中的主人公置于现实与梦境、生与死的边缘之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紧张的情节设置,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压迫感的世界。
同时他用“雨”的意象串联起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故事,为阅读过程带来更多悬疑、惊悚的画面感。
23 《野鸢尾》
#探讨死亡、重生与存在的诗集
作者:露易丝·格丽克(美)
不要被书名和封面骗了,这其实是一本探讨生命、死亡、重生以及人类存在意义的诗集,以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通过野鸢尾的生长周期来隐喻生命的轮回。
作者露易丝·格丽克曾深陷自己的精神漩涡,13岁便开始写诗投稿的她因严重精神性厌食症辍学就医,没有完成学业。其后多年,持续接受心理分析治疗,并听从医师建议把所思所感写成文字。这段经历使她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
就连甜蜜的“我爱你”三个字,在她眼中也有着别样的解读——“原谅我如果我说我爱你:强者听到的永远是谎言,因为弱者永远受恐惧驱使。”
24 《赞美闲散》
#关于“躺平”的哲学
作者:伯特兰 ·罗素(英)
夏天傍晚的公园其实是读不下去书的,因为蚊子会在你身上大快朵颐,但仅仅只是在脑海中想象这幅悠闲的画面就已经足够治愈。
《赞美闲散》这本书就以幽默的笔触探讨了闲散的意义以及现代社会对工作的过度崇拜。罗素认为,闲散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创造和享受生活。
书中,罗素批判了现代社会对“勤奋工作”的过度推崇,指出这种观念导致了人们的过度劳累和精神疲惫。他主张,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更好地追求知识、艺术和精神上的满足。
25 《沉石与火舌》
#深邃、凝练又跳跃的诗
作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瑞典)
同样是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却能作出一首诗来:“看,这棵灰色的树。天空通过它的纤维注入大地——大地喝完后只留下一堆干瘪的云。”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背景,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瞬间的捕捉,用语言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他的诗中既有对自然之赞颂,也有对生命、死亡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诗集的题材也非常丰富且富有深度,就像书名所示,既是沉入深海的思想之石,又是照亮灵魂的火焰之舌。
26 《徒然草》
#思绪的碎片集
作者:吉田兼好(日)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