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梨泛转录组揭示抗性与品质的育种遗传基础

内容摘要砂梨(Pyrus pyrifolia)是我国南方地区梨的主要栽培种,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梨的石细胞含量、果皮颜色、抗性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对梨的品种和抗性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俊团队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

砂梨(Pyrus pyrifolia)是我国南方地区梨的主要栽培种,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梨的石细胞含量、果皮颜色、抗性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对梨的品种和抗性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俊团队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 正式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建了首个梨泛转录组,揭示了梨育种过程中抗性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由于梨属于多年生果树,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相比于草本作物具有更高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性状的形成受到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单一参考基因组难以全面捕捉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而基于群体转录组数据构建的泛转录组能够有效获取来自编码区的遗传信息,并反映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为解析不同性状形成及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目前梨上尚未有开展泛转录组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较为滞后。

该研究利用506份砂梨不同组织样本构建了首个泛转录组,包含了156744个转录本,其中111868个新转录本对砂梨个体间变异的贡献大,主要富集在抗病相关的生物学过程。研究鉴定到8569个基因在砂梨改良过程中受到选择。其中,抗病相关基因在改良过程中受到负选择。

分析表明,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砂梨地方品种可以分为两个亚群,并推测它们经历了不同的传播过程。梨果实石细胞形成、花青苷合成和抗病性相关联,它们由多个模块共同调控,调控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此外,研究还鉴定到梨参考基因组中缺失的一些基因,如候选基因HKL1,其可能影响了果实糖含量。

该研究结果为梨果实复杂性状间的关联分析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为梨抗病性和果实品质协同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生孙聪睿和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汪润泽为共同第一作者,吴俊和西澳大学教授David Edwards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梨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10.1016/j.jia.2024.11.026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